大量閱讀很重要,只是我近年來深深感覺到人生有限,學海無涯。於是我逐漸發展出一套「有消化好東西」進去的閱讀流程,這篇文章我想整理的是:我如何篩選再篩選,最後有效率的替自己選出值得讀的文章,與值得讀的書,並且讀完他們,簡單的消化在腦中。
我第一次注意到不要浪費時間讀廢文這件事,是高中的時候,在村上春樹的超有名 <del>言情小說</del> 著作《挪威的森林》裡,其中一名角色,人生勝利組學長永澤
永澤這個男人,你越是了解他,就越是覺得怪。在我的人生歷程中,我曾和許許多多的怪人初遇、熟識,或是錯身而過,卻從未見過一個比他更怪的。他是個我萬萬趕不上的蛀書蟲,但原則上他只讀那些死後滿三十年以上的作家的作品。「我只能信任那類的書。」他說。「倒不是說我不信任現代文學。我只是不想浪費寶貴的時間,去讀那些尚未經過歲月洗禮的東西。人生苦短哪!」
好的,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「歲月洗禮」。我高中的時候,網際網路方興未艾,但仍遠遠比不上現在的規模。要選書嘛,確實「歲月洗禮」歷久不衰的名著最合適了,於是我看了很多真的是名著,像是動物農莊大亨小傳什麼的。但是現在每個月都很多新書出版,資訊也發達,我選書的方式更趨近功利主義(事實上是效益主義):
- 某領域名人推薦(對,就是這麼俗,但是真的很有效益)
- 作者名氣
- 再版數
- 印數
我相信再版與再印表示讀者很多賣得很好,也賣得很長久,這其實也符合「歲月洗禮」的基本定義。我不去看書店排行榜,因為說真的,好書並不是普羅大眾都會接受,普羅大眾會接受的都是很那個的:
感覺就像是每一本書都在騙點擊率(作者們抱歉)
我想相信至少有很多人曾經買過,然後很久以來一直都有很多新讀者也買,然後某領域專家也點讚的,再怎麼說按照機率,是雷的機會都比較低。
之所以很挑,是因為我比較偏向於細讀那本書,如果只是略讀其實不如不讀,因為過目即忘,也是另一種型態的浪費生命。
所謂消化,就是把看過書的想法透過自己的文字,再講述一次。就是有吃進去就有大便的一個意思(瞬間噁心)
網路文章也是一樣。其實每天朋友圈產生的內容已經多到看不完了,全部都刷過一次根本一天就這樣沒了,全部不看又會錯失一些,於是我養成丟進 instapaper 的習慣,點開一個連結先簡單看一眼,有興趣就按 save,否則 cmd + w。
而長期量產我有興趣內容的 blog 當然應該要 subscribe,以前從 google reader (已經在 2013 年 7 月關閉了,時代的眼淚)搬到 feedly 就一直沿用下來。我是個膚淺的人,喜歡用漂亮的 RSS reader app 來讀,目前使用 Leaf 來作為接 feedly 的桌面 client 端。
所以我會一天的閱讀時間集中起來,主要是:
- instapaper 讀本日到處撿到的文章
- feedly 讀長期訂閱的部落格
- 讀書
簡單文章讀完的時候,可以的話就寫個至少一句話的 comment 下來。我通常在睡前讀書,讀完的話就寫下一點心得。
我必須說讀一本完整的書還是知識含量最豐富的,好的書讀完就像是看了一場好電影一樣可以在心裡興奮很久,想到處跟人討論(但真的很少有機會大家同時讀完同一本書),所以我就會寫成心得。因為四處搬家的緣故我的書就散落各地,所以這一兩年我更喜歡帶著 Kindle,在哪裡都可以隨意選看,如同帶著一個移動書櫃一樣威力十足。
很可惜的是,繁體中文書幾乎無法從 Kindle 上「訂購」(對,我真的想付錢買),中國 Amazon 有一些但很少,台灣出版社還在哭哭寒冬,唉。
我是一個覺得使用就應該付費的人,每一次的付費都像在為世界美好的產品投票,好用的 App,好看的書,就該像好吃的食物與好喝的咖啡一樣值得投下一票。
這篇文章看到這裡也請為我投一票給我點鼓勵吧,<del>我的微信紅包</del>⋯⋯(喂)
12/11/2016 update:
除了繁體書原著,可以的話儘量不要讀翻譯版而去讀原文,即便很慢很慢的一天只讀幾頁都很有幫助,這是我在買了洪蘭版快思慢想以後的痛定思痛。